青年学院生夺「IDA国际设计大奖」 将校舍打造为「成长中的绿洲」

你对学校的印象如何?是「一试定生死」的英雄地,还是认识自我、立定志向的起跑线?三名青年学院职专文凭(室内与展览设计)的女生形容学校是「成长历程中的绿洲」。三人早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国际设计界备受认可的「IDA国际设计大奖」(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为青年学院(邱子文)校园改造校舍建筑,终以名为「The Sprout(发芽)」的作品,勇夺比赛专业组建筑项目学院组别的金奖,扬威全球。

美国的权威设计大奖—「IDA国际设计大奖」于2007年成立,每年举办一次,不少香港标志性的建筑曾荣获此国际殊荣,包括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负责的「添马舰发展工程」。今届比赛中,青年学院团队凭校舍设计作品「The Sprout」首度获得金奖,是同组别的两项金奖得主之一。除青年学院团队外,香港另一间设计公司负责的餐厅设计亦在今届比赛的专业组室内设计项目中获得铜奖,为港争光,足证青年学院团队的设计专业媲美业界水平。

 

学生茁壮「发芽」

青年学院职专文凭(室内与展览设计)学生李芷芮、冯倩霖和曾芷静,在青年学院(邱子文)设计及资讯科技组助理讲师柯汶澧(Bonz)的带领下完成「The Sprout」新校舍设计。他们将位于将军澳的青年学院(邱子文)校舍改造,构想成一个全新的校园环境。

同学构想的校舍外型,有如树木的根茎,地面一层建筑物是一个由混凝土建成的银色弧形上盖,环抱中庭的大树及水池,其余三层则为地库建筑。倩霖分享,设计灵感来自哲学家尼采。「尼采有句名言:『A tree should grow taller, accept more brightness, then its root must be deeper and darker』,这句话启发我们设计『The Sprout』。有别于普通建筑,校舍主体建筑深藏地下,地库一楼有健身室及时装设计工作室;地库二楼设食物研习室及开放式厨房、创意实验室;地库三楼是饭堂和一个设有LED显示屏的舞台。地底建筑仿如树木发芽后、根茎延展生长的状态。」倩霖说。

 

绿色校园融入科技

绿化和科技为廿一世纪建筑的大趋势,「The Sprout」融入相关元素,其外观俨如一个绿洲,由地面的水池及大树,延伸至室内不同的常绿树、云石及实木设施作点缀,中庭玻璃天幕的自然采光,让学生享受校园的休闲恬静。倩霖说:「设计揉合了日本『侘寂』美学及『禅意』设计,利用植物、摆设及空间感,营造简朴及自然的氛围,寓意同学在校园内更认识自己,茁壮成长。」团队希望校舍设计能带动互动教学,故摒弃门及围栏等间隔,多运用色彩、教学设施及植物划分区域,象征学习没有界限。

同学的构想图亦应用不少环保科技,由于校舍毗邻海边,团队特意加入水循环系统,在地面中庭设淡化海水的蓄水池,将淡化海水作校舍的运作之用。校舍亦增设太阳能系统,产生的电力用于照明及自动灌溉,让建筑更达可持续发展目标。

 

应用建筑设计新科技

三人初试啼声,设计时遇上不少挑战,芷芮说:「我们在绘画校舍的银色弧形上盖和建造3D模组时遇上不少技术问题,幸Bonz教导我们使用更专业3D模型绘图软件。另外,团队亦尝试应用人工智能(AI)科技协助描绘校舍周边的园林景观,加上运用专业渲染软件,呈现出绿意盎然的设计图。

负责带领设计项目的讲师、曾任职建筑设计师的Bonz十分欣赏整体设计,他认为建筑的空间规划极具时代感,营造出有别于传统校舍的学习氛围,整幢建筑的设计风格环环相扣,呼应发芽及树木的概念,别具意思。

三名同学之所以萌生改造校舍的念头,源于对院校及老师的深厚感情。她们从传统中学升读青年学院,经历人生蜕变。芷芮分享:「从前在中学我们对学习及课堂提不起兴趣,在青年学院期间,老师在绘画和设计课堂中,鼓励我们选择喜欢的题目,由兴趣出发自主学习,以专题为本研习,减少成绩和分数的负担。我们认为学校就如成长中的绿洲,让我们重拾上学的乐趣。」

她们今次在国际级专业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家人肯定和称赞,芷静说:「本来家人对选择室内设计感到犹豫,但今次获奖让他们对我另眼相看,更支持我将兴趣发展为事业,令我十分感动。」三人计划升读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建筑及室内设计相关的高级文凭课程。芷芮更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以一技之长回馈社会。Bonz指,虽然「The Sprout」设计未必会落实,但概念将作课程教学用途,期望启发更多未来设计生力军。